王强2012在北大的演讲——读书毁了我

王强2012在北大的演讲——读书毁了我

视频版本50分钟,不含问答,建议看文字版,这是视频: https://weibo.com/6033438343/Nxw2Fj2oN?pagetype=profilefeed

我为什么要发这篇

到处都是私域、卖货、视频等,好的文字不多了,这篇对应视频的文字版找起来不容易,所以特意在我的博客上备一份(我的博客极少极少极少发别人的东西),也希望你备份一下。

王强是新东方合伙人,口才一流、演讲技能一流,当脱口秀看吧。

我就只能羡慕这种智商一流的人,这人智商在北大里估计都是前10%,而你我是北大都考不上的,所以他说的方法你就看看好了,不适合你,但值得你从中间提炼适合你的不分,读经典拿书,读不懂就不要像他一样死磕,找些浅显的、增加你经验的书先看看,回头再来读经典

但大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哪些是经典,对别人是经典对你还是经典吗?

这人是个程序员,学了C 和CPP,对你有点参考意义

在我的知识星球就一直强调:不要跟着信息流跑,多去看最早发表的东西(多年沉淀的干货等等)

image-20231219105757910

下面是正文,扯淡栩栩如生,那不是重点。我就不给大家划重点了,都是重点:) ,文字版来自这里: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286767/

演讲正文——读书毁了我

王强:谢谢小平。因为小平在读书上花的时间比较少,因为我都替他读了,他只问我结论是什么,他的知识并没有落后,而我视力在衰减。当然老俞,当年我引他进入读黄色小说的境界,至今老俞还不肯自拔,他是黄种人的代表,所以他成功了。作为人生,我今年51岁,我和老俞同年同月生,不是同一天,也不是同一个地方,因为老俞比我大一周,小平比我大六岁,是我的兄长,当年克强同志是北大团委书记,他直接受克强同志领导的北大团委文化部部长,我是直接受徐小平同志掌管的第一任北大学生艺术团团长,我当时管的是英达、英壮这样的人。而俞敏洪是北大最有特权的艺术团的观众,因为经常拉幕的时候缺一个人,我们说老俞能不能帮帮忙,老俞说能让我看吗,我说当然。所以从此老俞锻炼了强大拉幕能力。所以任何细节不要忽略,都是人生。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为什么读书在人的生命成长中非常重要。我这个题目叫”读书毁了我”,很多读者没看到这本书的内容就开始评论,说我是标题党,撒狗血。我说不是我撒,因为当年我的很多文章结集的时候徐晓,她是中国最伟大的女编辑之一,被称为京城四大美编,美女编辑。当年我说马云怎么有领袖魅力,他有领子有袖子,但没有领袖魅力,走到街上城管一定第一个扑向他,因为连人长的都不一样,像是从外星回来的,而俞敏洪长的就跟季羡林一样,就像去外星的人。小平虽然是天使,但是从体重来说,给他四双翅膀他也飞不起来。所以人啊,当你不知道要做什么事情,当你做的事情不能带给社会意义的时候,当你做的事情的意义不能给人的生命产生共鸣的时候,你的存在实际上是被人忽略的。

我现在自豪的是,我现在经常回忆,北大这个地方怎么产生企业家?因为我是内蒙古来的,我以为是学术的殿堂,清华可能产生企业家,因为他们搞科技,高科技,北大当年我们就是精神自由的三角地,都是自焚的地方,它只是结束肉体的地方,让灵魂再生的地方,从来不是做什么上市,这些好象与北大没关,但是人生经历这么多年,我发现北大为什么产生这样的人。

我就拿32楼举例,我们住的16楼没了,当时我和老俞作为北大年轻教师住在16楼,但是拿32楼文科男科楼讲,当时北大英文系来说,我们住在二层,这些年一过,发现诞生一个伟大的企业,那就是在教育界的俞敏洪为代表的新东方。再往第三层,我忽然发现当年有一个来自山西的青年,天天在水房里光着上半身,一盆冷水浇下来,唱着夜里寻他千百度,你在哪呢,天天念百度两个字,因为他是北大图书馆系的,后来诞生了百度李彦宏,当时哪能想到,因为从任何知识储备,他不能做企业,他不仅是学图书馆系,而且专业简直离成功太远,他是古典文献编目专业,清朝以后的事他都不管了,他直接奔甲骨文去了。所以他天天念where are you,那时一下雨雨水就没过膝盖,当时找不到了,where are you,搜索就开始了。

再往上走,四层楼住着北大中文系的,当年都是产生愤怒诗人,连名字都是愤怒的不得了,黄怒波。这么多年刮目相看,他要买下冰岛,他成为了中坤集团的创始人。更匪夷所思的是,北大中文系的女生楼里出来一个长相非常平和的人,她充满着激情,最后由于自己解决终身的情感问题,她就是后来创造了世纪佳人。这些人,是中文系的、图书馆系、英文系,这些与金融、融资、管理完全没关,但是我后来想怎么会出现这么一些奇特的企业,由这些人做的,我就想到北大给了一个东西,就是怎么样塑造你生命的东西,那是对知识的渴望、饥饿,超过了性本身。当年我们对性的渴望,但是校规非常严格,同性只能找同性。但是我们还没有得到同性方面的启蒙,当时洗澡堂,一个水龙头下,十个男生光溜溜的彼此互帮互学,那一个水龙头下十个手,像董存瑞炸碉堡的感觉。

但是我们就这么过来的,为什么我发现北大这个氛围是崇尚超越世俗吸引力的更伟大的东西,那就是对知识的诉求。我不知道你们现在读书状况什么样,整个八十年代北大最神圣的地方两个地方,一个是厕所,一个是图书馆,图书馆从早上六点,如果你不能到达写着邓小平题字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下面排队,你这一天与图书馆的座位已经无缘了,所以大部分人凌晨四点就起来了,然后带着一个冷馒头,从厨房吃剩下的或者从同学那偷来的,俞敏洪经常偷我馒头。然后借一堆书放在这里,睡也睡在桌子前面。所以当年读书氛围非常好,如果市场上出现一本书,你如果去晚了根本的得不到。我在中文系选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次讲到围城,我赶快到北大图书馆,没下课我就去了,但是没想到没了,结果等到快毕业的时候我才借到这本书,这就是当年北大的状况。而正是这样,读经典,读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命轨迹的那些书籍,成了北大人最后离开校门走到世界,不管你走到哪个领域,最后比别人走的稍微远一点的保证,因为那些书不是字,它也是生命,而这些生命比起你自己的生命来说,它能引领你的生命,它能型塑你的生命,所以我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一类文字是文字垃圾,(Informed )随处可得;但是有一类是非常好的,(Form you )就是它能够把你变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所以我这个书题目叫读书毁了我,当年起的时候,徐晓给我提的题目,说这个题目在她心中好多年。她说你这个文字挺适合这个,我说”读书毁了我”,这个东西大家看到以后会非常奇怪,怎么会毁了你吗?她说毁就跟北京人说的,一团泥逐渐成型,就成了崭新的东西。我想如果毁用在这个意义上,它必须能够彻底摧毁你旧我,过去的我,狭隘封闭的我,然后诞生一个崭新的、开阔的、阳光的我,那读书就全部有了意义,这也就是当年北大为什么那些人天天想到的不是世俗的追求,但是到了世俗里一看,稍微一动他就得到了所谓世俗追求的东西呢?我觉得这是北大给了我们吸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所以我今天想跟大家分析分析读书。

我当年在新东方接受采访的时候,我说要读书只读一流的书,做人只做一流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在信息充斥的海洋里,我们人生有幸,但是我们要读的接受的信息太多了,如何辨别书?什么东西该读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书的选择,第一,畅销书我坚决不读,不是我牛,看不起畅销,因为我知道我生命有限,已经51岁了,再向苍天借30年,我已经80岁了,所以我还有30年读书的时间,我只能读人类历史上没被大浪淘沙过的东西,所以我现在读书越来越往前读,中国的典籍越读越遇到先秦,西方也顶多读到二十世纪中叶,因为我觉得那个时候的人,他们创作文字,他们的文字是他生命的写照。比如说现在翻译小说,坦率的讲,我只选择那些真正的以生命完成一部译作的大家们的作品,哪怕这个作品并不时髦。比如说《悲惨世界》,李丹翻译,本来他可以成为另一个徐悲鸿,但是他们放弃了,几十年如一日,文革如此惨烈,李丹最后剩几卷没有翻,他的太太继续翻,这本著作我是一读再读。像朱生豪翻了27本莎士比亚的剧,但是你现在再读任何一本,哪能找到朱生豪当年用汉字表现出的莎士比亚。所以我常常更小平说,有一天我们一定要拍朱生豪的电影,这个电影叫做《莎士比亚在中国》,如果没有朱生豪,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不会第一时间知道还有莎士比亚,所以莎士比亚的墓地应该旁边有一个朱生豪的碑,多么伟大,四分之一的人口是通过朱生豪第一时间知道的英国还有一个莎士比亚。

所以我觉得读一流的书就要衡量,这个作家进入书前的状态是什么?他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所谓市场的利益,还是他倾其鲜血、生命和经历融入的东西呢?坦率的讲,我在北大整整呆了十年,做了四年学生,当了六年老师,离开的时候是英语系的讲师,当然我的宿命也从此定了,只能讲,没当教授,坐不下来,更没有博导那个肌肉。但是我作为见证,俞敏洪、小平他们当年都是如饥似渴的在读书,尽管领域不同。老俞主管肉体,小平是超越肉体和灵魂的东西。当年小平是我们当中第一个出国的,我记得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小平当年住在北大小院,32楼前面的一个小院,最早北大出版社的地方,他住在那里,因为他是团委干部,所以有四合院的那种感觉。那说要离开了,要到美国,然后到加拿大去追求他的音乐梦,我就知道,他当时为凑足他的机票,他珍藏了作为任何一个学生很难想象的格罗夫音乐辞典,到处拍卖,他希望获得飞到美国的机票。他终于卖出了,用一半的钱请我在西门一个火锅店吃了火锅,最后大家挥泪离别,从此我步上小平的后尘,我也要到国外去,老俞也想步我们的后尘,但是国外暂时不需要他。

为什么读经典能够改变我们呢?文学的功能是什么呢?在我看,文学的功能就像我在序里说的,如果一个真正有力量的文字,它一定是能够对我们的审美产生奇异的再造,它对我们对真的追求有奇异的启示,它对我们对善的追求有如饥似渴的充电的感觉,所以我们对人类最高的价值,真的、善的和美的就会变成我们的血液,一旦人身体里有这三样东西,你在社会上走向现实中,你就不会轻易的被世俗的所谓流行的价值、暂时的价值,甚至非常糟糕的价值轻易扭转。我的这个读书基因从这开始,从我中学,我分两个阶段,一个是中学,一个是北大。我之所以能进北大,一半我认为是老天眷顾了我,因为大家知道,我是第三届大学生,小平是第一届,克强是78级,克强比你低一级,但现在比你高很多级,这就是人生最后不一样的东西。所以人生,体重太大,最后他也走不太远,所以大家现在要减肥。

高中我是来自内蒙古,我们那个学校在当地有一个叫包头的地方,都不算是优秀学校,但是为什么我能够走进北大呢?我忽然怀念起我当时在高中遇到的一批中国我认为最顶级的老师,为什么这些老师会到包头呢?感谢文化大革命,全是右派,一个一个发配到包头,结果被我遇上了,他们教会我全部的东西都是以他们各自的方式告诉我,真的、善的、美的,一定是从那些流传在人类时间长河里面没被淘汰的文字中,存在那里。你如果不断的在这样的文字中熏陶的时候,当你离开这些文字的时候,这些文字就变成了你的世界,所以从单词word到world中间只差一个字l,这个L,这就是文字、阅读和真正人生世界的完全最简单的逻辑关系。如果你读到的不是真文字,你遇到的不是真语言,你最后见到的一定是虚幻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读书真正要对你产生作用,会产生什么呢?它一定要和你真正的生命融汇在一起,而几千百年来,没有被淘汰的著作,因为一代代人如果都这么选择的话,你一定要相信人类的选择,而不是现在市场的选择,更不是广告词的选择。所以这是非常关键的,我在序言里提到,去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其中谈到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其中有一个诗写的是小河和村庄的关系,点清了我心目中文字怎么和你生命世界在一起,它必须对你生命产生极强的冲击,这个书才值得读,或者你真正领悟这本书,所以他的诗也是我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他说,塔古斯河美过我村庄的那条小河,但是塔古斯河又美不过流进我村庄的小河,因为塔古斯河不是流经我村庄的小河。太美了,为什么?文字如果不属于你的村庄,它不能流穿你的灵魂,这个书不值得一读,而真正传统的经典有穿透生命力的这种力量。

我回到高中,我怎么认识到什么是一流的书呢?随便举个例子,我感谢文化大革命,把这些有文化的人推到内蒙古这个没文化的地方,教我古典文学的王传真老师,现在这些老师全都去世了,包括我大学的老师,大部分都已经不在了。但是这些高中老师教我古典文学的王传真老师,我第一次上他课的时候忽然发现什么叫大师,王老师告诉我们去新华书店买《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第一版的。然后他说,你们要听懂我的课,这个假期必须做一件事,买来这个课本,他不讲,他拿出一套油印印出来的厚厚一叠古文,标点全部隐去了,他说你们这个假期玩完了以后,你就去读读我这个自己刻印出来的东西,然后按照你全部的理解,使出你全部的工具来给这些文章,按照你的理解给它们加以标点,我们在没有走进古文的世界,这个东西既刺激也似乎不可能,但是我为了下学期听懂王传真老师的课,我从我爸箱子里翻出他爸给他留下的当年最老版的辞海,我开始一个一个的,每天以十个字的速度往前运行,整整三个月我没干别的,因为越往前走越觉得这里深不可测,但是我的梦想是一定要听到王老师的讲解,因为这是他对我们唯一要求。结果就乱标点,但是我一天以十个字的功夫不断的往前进,最后50篇文章被我标点了。等到王老师到我面前给我面试的时候,他随便说了几句,我基本背出来之后,他说了两点,第一,你的标点全错了。第二,孺子可教,因为你全标了,就是你这个努力,我觉得可以。其实当老师,有的时候非常充满智慧,我们的胡校长胡适,胡适不判作文的,他没有时间,他有时间要搞新文化运动,作业算什么。但是据说,上作文的课每次都能给出学生成绩,后来据他的学生回忆,胡适判作业那是胡判,他今天晚上吃完饭,收了几十份作业,你写了文章,他开始把桌椅放在离靠门半米远的地方,泡一杯清茶,然后扔作业,哪个扔的最远最高分,为什么?写的多,不管你写的怎么样,你下了苦功。别人一扔不远,零分,写的不多。扔的远,够份量,一百分,胡判定就要开始出来。

而且我当时,我怎么走到英文这个道路上,一流的书上来直接读《古文观止》就可以了,看似很艰难,但是读完全部启蒙的古文书,我再读人教的那些太简单了,因为你的制高点不一样,一流书、二流书、三流书区别在这。比如英文,老俞就没有遇到我这样的老师,今天还说着印度人非常理解的英语,但是到了美国就崩溃了,因为他是印度籍的移民。我这个英文老师学俄语,英文不太懂。但是这个老师一片真诚,他知道该给学生什么样重要的价值,怎么让英文走进你的生命。上了他第一堂课,他觉得我的两个眼睛不断的盯着他,两耳竖着,像狼犬一样,他说你真心想学英文吧?我说当然,上您的课厕所都忘了。他说王强你到我办公室。当天下午在他办公室他说了一句话,他说从此你要上我的课。我说老师我就想学英文。他说我教不了正经的英文,我的底子我自己知道,你要想学真正的英文,我给你想办法,你就不用上我的课。第二天下午4点,下了自习,他把我叫到他办公室,从黑皮兜里掏出旧报纸包的东西,把慢慢打开,一打开,我一看,是一个断了一角的黑色的绞盘,唱盘,叫LP,大唱盘,你们现在连CD都不用了,那个大唱盘这么大,他说王强你要跟这个学,这是什么呢?这是我从废品站几年前搜集到的东西,它是BBC英国广播公司出的一套经典英文教材,从明天起,每天下午四点你只要答应我一件事,不要回家,来跟我学。后来我就非常兴奋,第二天我拿到这个光盘以后就跟着他,他把我领到学校的广播间,那时候他把团旗往窗户上一盖,门外面挂着闲人莫进,正在录音。然后他用当年我们中学唯一的手摇唱机,跪在地上,他一边给我摇,一边让我赶快重复,而且说你这个课本永远在我手里,等到你全部的课本能够背答入流的时候,你就成就了。结果他做了一件事,每个礼拜都这样,最后倒背如流的时候,他把这页撕掉了,所以我这个课本越学越少,最后只剩下封底的时候,他说王强你可以毕业了。我忽然意识到,我离开了文字的课本,但这些东西全在我身上,所以等到我到北大,作为英语系的学生第一年入的时候,在我们班50个人中,只有我说的着流畅的英语。为什么?他们不知道来自一个内蒙古包头的,别说英语,汉语都不沾边际的,说蒙古话的人,能说如此好的英语。其实我没有学任何东西,就是破唱盘和破唱机,一摇、一摇,摇过了一两百页的篇幅,这些篇幅被老师扔进垃圾堆的时候,我发现他让一流的英文教材完全引入到我的灵魂中,我感谢他。

教我历史的老师让我有了进北大的冲动,为什么?他是南京大学太平天国专业毕业的,学了五年,最后被打到包头,他讲历史,我听的如痴如醉。这个老师爱流鼻涕,历史长河,源源不断。而且这些老师,我不仅跟他们学读书,我从他们做人也学到了品性,就是一个字-真,最崇尚的就是真。这个老师非常有意思,他看我非常好学,他希望我每个礼拜三天到他家,那时候肉是供应的,那时候我已经是中学学生,老师为了让我安心在他家读历史著作,在他的引导下从《左传》开始,一篇一篇给我解释,每个月他家四个人,一人二两肉的份额,炒完以后只是我俩来分享,所以我非常歉疚。他说王强你要学好知识,肉体先要活着,他说我觉得你是可培养的,他展示了一流思想和一流文字真正的胶合。他上课非常有特点,从来不备课,这样一个顶级的老师,在我们学校从来没评过优秀老师,所以优秀是靠你真正生命才能支撑的。而且这个老师从来不服学校的规矩,从来不备课,他觉得跟其他老师没法备课。我记得每天早上九点都是历史课,大冬天穿着棉袄,历史书插在裤腰上,带着历史的温暖就进来了,而且第一个动作就是背向我们,掏历史,那是他的故事,他对知识如此娴熟,书没有打开一页,因为历史都在他的心里。而且他讲任何一个孤零零的事件都要放到更大的范围,讲完五四运动,他一定看看亚洲在干什么,欧洲在干什么,全世界在干什么,我们通过上中国史已经连通了世界,从此我才知道原来读懂中国史必须放在世界历史的框架中才可能。这样的老师简直让我叹为观止,就是他一句话让我升起了北大梦。他说我这个岁数这辈子实现一个梦想没戏了,什么梦想呢?他说我是学历史出身的,但是我对历史上的宏观描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描述我有疑问,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呢?当时国内翻译说,社会主义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这里各尽所能,但是按照你能够多做多得,能够给你分配你应该得的东西,这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共产主义当时分析说,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他说同学们,作为我一个学历史的人,我的历史意识告诉我这个翻译不精准,如果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一个按劳分配,一个按需分配,都存在”分配”的话,这两个社会没有区别,按照我的理解,那个时候人类精神极为发达,那个世界应该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时代,你自己决定你贡献什么,你拿回什么,这才是他向往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你需要我给你,不需要我不给你,这个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他。他们说你们将来如果报答我作为你们的师恩,你们如果想学外语的话,读读马克思的原典,告诉我这个是不是对。八十年代的时候,所有发达国家,最后管理这个国家的都是学文的,学文的人可以看到全部,甚至看到没有存在的东西。所以你们学文的人应该比学理的更加聪明。后来我带着这个准备报考北大中文系,因为当时我的作文非常好,他说王强你千万别报北大中文系,你的中文已经完全达到了自学成才的程度,你将来要毙掉所有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你只需要一个东西,比他们多学一种语言,就这句话让我改了志愿,变成了英文系,因为老师告诉我,你看世界要多一种语言,你的世界就会宽广一下。

就是这样,我最后终于改换了志愿,到了北大英文系。我到校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马克思论断是不是我的老师想像的,正好朱光潜先生翻完经济学手稿我一看与我老师的论断一字不差,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产主义一定会达到人类精神高度发达和自由,然后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我告诉我老师消息的时候,他说你真是我的学生。就是这样一个老师,他让我知道,历史你要读懂要站在什么高度。

再讲一个例子,教数学的老师,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我当时非常讨厌数学,我喜欢文,我们班一大半学生学不懂数学,但是只有这个老师的课上没有人上厕所,为什么?他对数学知识的了如指掌,比如他讲几何,他只带三只粉笔,从来不带教具,他要画个圆,先点圆心,往后一站,再往上一扑,动作一点都不停,你下课以后发现这个圆在哪衔接的不知道。他说画40几度角,他画完以后,很多学生下来拿两角尺去量非常准。所以后来上他这个班的学生,连不喜欢数学都要盯着他,因为觉得这是艺术课,结果这个班最后90%多的人都进了理科大学。当时令我难忘的是,八十年代,那时候我记得是考大学前一年,出来一个陈景润,数学家,非常伟大,突然光明日报第一版发了《哥德巴赫猜想》,当天下午我平生第一次知道有讲座的形式,说让大家带着板凳到操场上听讲座,讲《哥德巴赫猜想》,前面部分讲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第二部由讲汉语的老师讲这个报告文学为什么是优秀的报告文学。结果我们坐着小板凳,太阳底下,第一次听什么叫偶数等等,听完以后没听明白,但是觉得陈景润很伟大,后来我的数学尽管是考文科的,那年我还考了59分。我们那年,80年和你进清华是同样一个卷子,77分就可以被清华大学数学系录取,我们59分,我们这是参考分,但是俞敏洪参考分0分,太悲惨了,一点没参考价值。

就是那个东西把我引到数论,所以在中学时我就读华罗庚、王袁的这些论著,懵懵懂懂,试图要读点爱因斯坦的著作,而且读了徐池报告文学我知道优秀报告文学是这样产生的,以后我也写了无数的小的报告文学,结果没有一处发表,所以到了北大之后我一直想写诗,我的诗集叫《野性的14行》,俞敏洪最后也写诗,他是北大最后一个没有自焚的未遂诗人。我们当年带着这个,知道了各个领域,要想走进这个领域,必须站在最高的地方,当时至少最优秀的地方我才能一览众山小。

到了北大更不得了,因为我们见到的那些人,都是大家见不到的那些大师级的人物。比如我是英语系的,英语系所有泰斗都是直接教过我们的,像李副宁(音)先生,不论刮风下雨,李先生的裤脚总是捻上来,一尘不染,他总是提前五分钟走进教室,也是把新概念往上一放就侃侃而谈,上第一个星期我们忽然觉得,每次上完课李先生这四块黑板没有擦过一个字,但是他写满了,在往下一周忽然发现,每当李先生写到这的时候,我们能推算出什么时候下课铃响起来,这真是大师,所以我说我将来当老师一定要当李先生这样的老师,他是中国英语教学的泰斗,像当年朱光潜老师,操着一口安徽桐城话讲什么是美学,尽管我们听不懂,他的桐城话非常难懂,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看着朱先生最后完成了他的一步一步伟大译作,在他生命走到90多岁的时候,还每天馋着拐棍颤颤巍巍的到北大图书馆完成他的最后一部译作《新科学》。

这些老师给我们震撼如此之大,所以我们一下子扑到了北大的读书氛围中。他们给我们开了全部的书单,都是人类历史上经典的东西,因为他们说过,如果你没窥探过人类过去的最高的封边的时候,你就不知道你现在站到的地方究竟离海平面多高。所以当时所有教授都跟我们说,要读那些真正经过时间考验而不被淘汰的东西。所以在北大我的读书激情一下子被点燃起来,当然俞敏洪也被我的激情点燃起来了,但是俞敏洪呢,他当时基础稍微弱一点,有一次他得了肺结核,他住在西边享受那个传染病院,我去看他,他说王班长,我是他的班长,他是我帮助的同学,我们班四年始终保持倒数第一的同学,底子非常厚,这种人一站起来非常稳的,你想连续四年保持不变,倒数第一,太难。他说王班长,你从北大寄给一本莎士比亚的14行诗怎么样?我记得我回去以后给他写了长长的信,大概50多页,最后结论说,老俞读书要从基本功抓起,你一年以后我再替你借莎士比亚14行,至今老俞没读过14行,但是他用人生写出了15行。所以这就是当年我们在北大读书的氛围,就是读这些经典,人类熟悉的,甚至很多人追求时髦不屑一读的东西,对我们的生命,对我们的审美,对我们对真理的理解和渴望,对我们对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以及型塑生命的力量有了直接的感觉,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推着我们走到今天。无论我在北大当年教书的时候,还是到了美国,还是从美国回来,我的读书的这个激情,选择所谓一流书的概念一直伴随着我,所以我认为我人生最大捷径就是花了时间非常痛苦啃了一流的书。举个例子,当年我到了美国,我改行,我不学英美文学,因为我发现到了美国来错地方,不能在美国生存,我学了十年的英文,在美国一点用没有,我不能教美国人英文来生存,那是李阳要做的事。我知道在美国生存要有一个技能,就改成计算机,但是学计算机谈何容易,计算机在八十年代是第一代计算机时代,主机,主机两个特点,体积庞大,造价昂贵,一台上百万,当时直属教育部重点院校才拨一台,安放在北大的南北阁。那个时候特别羡慕计算机系的,因为只有计算机系当年在北大四年,他们有一方面特权是任何系没法超过的,就是洗澡,到洗澡堂,计算机系人优惠洗澡,为什么?他们要消毒。为什么消毒?因为计算机如此昂贵,发展初期人们搞不清楚计算机病毒是怎么出来的。这个也应该拍成电影,北大当年就两个澡堂,一男一女,我们当时分的非常清楚。老头老太太管的非常严,比你们现在门卫森严多了,不仅要有洗澡票,还要有学生证,两证具全才能进去,而且还要看哪个系。你说哪系的?中文系的,明天再来,今天比较紧张。那个人回去了,一看哪个系的?计算机系的,赶快进去,今天你们是专场。另外一个,刚打了篮球,老师我必须洗,晚上要跟女朋友约会。老师说拿出学生证,考古系的,捣什么乱,明天也不要来,他们只有校庆的时候才能来,这才代表北大的历史。所以当时我觉得世界上两个东西我没见过,一个是上帝,一个是计算机,我到了美国学了计算机,我崩溃了,但是我想到老师教我的读书,为什么崩溃?因为到了纽约州立大学,录取我很容易,我记得第一堂课让我崩溃,第一堂课上微积分,十年我没摸过数学,上来我就危机了,就分裂了,而且讲课的是印度籍的老师,我想当时在北大练听力怎么没练过这个东西呢?所以同学们,学习不一定标准就是最实用的,我崩溃了。而且这个老师头上缠了发黑的白布,我听的越来越崩溃,我多少次想冲上去问他,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咱们俩怎么这么难沟通。后来我想到,什么叫君子,该动手的时候不动手,该出手的时候不出手。

我想,我作为北大六年老师,我也没白练啊,我赶快到书店拿下计算机两本一流的著作,学西语言,上面有几百种西语言,但是我找到薄薄的不到两百页的著作,我不断的在读,不断的读,又不像我北大读经典一样,这本书我最后读的基本上找不到页玛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对C语言找到奇特的理解,我知道它为什么诞生,它优越在哪,它比较其他的语言,比如纯粹的学术语言,比较机器的语言,它好在哪。后来我学C++语言的时候我又找到了发明C++语言写的东西,看似非常精简,因为在他来说都不是问题,仍然不到两百页的书,我苦读整整一年,最后忽然我对这之间的世界完全了如指掌,最后我是我们班被老师评价为优秀的学生,当你熟悉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的时候,你很难跳到其他世界,因为是完全不同的,他是解决C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我由于掌握全部一流的平台,我非常正确的走进了两条道路,而且走的非常正确,老师给我非常高的评价,这就导致了我后来在纽约州立大学,尽管第一学期几乎想要抹去自己,我常常说这哪能听懂,尤其是印度籍教授。我经常利用上厕所的时间跑到操场上想,上帝,你把我微积分了吧。但是这两本一流的著作,让我走进真正这两个语言思维的精髓,我后来一下在这两个中间,一旦跳跃,我就变成超越所有本科学生天天在市场上抓关于C++这个介绍、那个介绍,读十本书也没有摸到真正C++核心的东西,所以我的读书基因在美国又一次拯救了我,使我经过两年半的艰难困苦的努力获得了纽约州立大学数学系机系的科学硕士学位,是我们班第一个走进美国一家伟大的软件公司,叫做贝尔传讯公司,我完成了我的转折,后来才有了95年一天深夜,老俞一番鬼魅的电话打到了我家,我做了人生的选择,才有了三个合伙人的雏形。

这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读书要读一流的书,做人要做一流的人。谢谢大家。

提问

​ 主持人:感谢王强老师分享的读书经历,下面进入提问环节。

​ 提问:王强老师刚才说读书要读一流的书,做人要做一流的人,在您看来什么样的人才是一流的人?

​ 王强:第一,真诚。第二,有激情。第三,开放,对什么都容易吸收。第四,阳光,你如果自己自焚,你也让别人照亮。第五,要有梦想,而且为了梦想不断往前走。第六,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有原则,而原则高于一切,善的就是善的,恶的就是恶的,所以我们做新东方,我就是按照这样的东西走到今天,也面对老俞基本是这样,所以我在老俞面前随时就拍桌子,因为只要偏离任何原则的东西,所以新东方的人给我一个外号。

​ 徐小平:说王强老师叫做脆弱如钢,俞敏洪老师叫坚强如芦苇,我叫芦苇钢。王老师说的第一词叫真诚,有这样一个细节,俞敏洪拿着书说,你有一天会让我嫉妒的。当时我在加拿大学完英文硕士,做一个私人老师,非常不成功,回到新东方的时候老俞说了一句话,老俞说小平,你很快就让我嫉妒的,他把对朋友的一种赞美、认同表达出来。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真的是坦诚相见的,虽然我们从来没有在一起洗过澡,大家心里有什么东西说出来,所以新东方历史上所谓的争吵,恰恰使新东方成为伟大企业的真髓所在,有什么说出来。所以在合伙人里面,俞敏洪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们来美国之前,我们不是真吵,我们是不同观点、不同角度的交锋,是思想的汇集,所以你们今后做人要学会这种东西,就是真诚、沟通、交流。

​ 提问:我今天注意到俞敏洪发了一篇博客,特别澄清电影和新东方之间的差别,一再想撇清这中间的关系,我想听听您怎么说,您在单口相声当中总是把他当成一个捧哏,不断的调侃。

​ 王强:他现在也是这样,老俞看完这个电影说,这个主人公离我比较远吧,怎么没有雄起的时候,我说这个电影最大的意义就在这,连这样的人都能成功,别人更能成功。

​ 徐小平:这个电影,第一他没有参与,事实上是这样的,2011连的3月份,韩三平找我,要拍摄一般部关于中国梦的电影,然后我找俞老师,我说我来写,我在新东方一直负责新东方的宣传公关、企业形象、品牌建设、营销,当时老俞说千万不要写,后来我告诉韩三平我们不写了,他说不行,你不写我们就找别人写,你不写我们就把新东方写的很坏。事实上后来我用两个礼拜拿出那个剧本,但是既然俞敏洪不想写,就写了海归回国创业的故事,海归回国和两个朋友创办了英语学校,是一个爱情故事,后来陈导说新东方会不会告我们,我说这个片子如果出来不符合我们之间的价值观、我们的友谊观,我根本不跟你合作,一部电影算什么。一直到了11年的年底,他来找我,我是3月份写出来的,剧本出来以后,我把我的剧本寄给王老师和俞老师,我提供了最初在新东方的素材,我的剧本给你们看,我要经得起友谊的审查,而陈导的剧本要经得起市场的审查。等到最后电影出来以后,俞老师看完以后觉得我这么伟大的人物怎么写的这么窝囊。这就是电影的目的,如果你这样窝囊的人都能够做到这么成功,对当代青年是有意义的嘛。所以俞老师也就一如既往忍气吞声的接受了这个片子。

​ 提问:您刚才说一流的书,您给我们推荐一些一流的书。

​ 王强:一流的书很多的,但是确实很难,因为我也特别怕推荐这个书,如果读完以后跟你生命确实没有交际的话,确实浪费时间。比如对于西方文明史的理解,至少有几部著作大家一定要读,从文艺复兴时代就是博格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史文化史》,但是荷兰大史学家写的《中世纪的秋天》,读完这两部作品你对中世纪文艺复兴的本质有非常好的了解。到了《历史的研究》,汉语翻了一卷的结本,这个是作者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用五千多页的篇幅研究各个存在的文明形态,研究他们怎么繁荣消亡的,最后得出两个东西,所有文明符合两个东西,如何面对挑战和回应,所以读完这几个东西,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二十世纪人的历史,有了非常宏观的东西,按照他们所指引的方向再往近读。

​ 提问:我想问王强老师一个问题,我感觉王洋的角色是最温情的,最初他似乎是愤青,你在创业中是否也扮演这样的角色?

​ 王强:我在三人创业中更接近邓超的角色,前一部分挺像我的,小平这个角色也是相反,在新东方我称之为小平是最有远见人,新东方所有历史大发展第一启动者就是小平同志。但是小平的性格,我过于钢,我是直接和老俞yes or no,小平有一点像王洋那样的,你这拍两下,那拍两下。

​ 提问:在合伙创业过程中难免冲突的时候,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 徐小平:制度,议事规则。

​ 提问:是什么让你们最终要合伙的?是因为个人感情吗?

​ 徐小平:有一个学生转了我们三个人的照片,说他们三个人搞鸡搞了三十年。我想简单说,创业一开始,合伙人往往是互补,互相需要。如果能坚持到最后靠的是什么呢?共同的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什么东西最重要,当两个东西摆在一起,什么最重要,比如你爱上一个人,你妈妈说他不行,我们不喜欢,你为此让你爸爸妈妈难受,还是你追求你的真爱,这就是价值观。比如说新东方的价值观是什么,就是新东方这个品牌,我们对同学的吸引力,包含我们对学生的承诺,我们相信这个东西有价值,比起我多一个点、少一个点,一个点新东方能值五千美元,但是我们共同的把这个品牌做好做大,你的东西才用不完。所以新东方有非常杰出的人,他不认同这个品牌,他就离开了。但是我跟王强、俞敏洪,我们在最痛苦的时候都知道这个品牌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观,新东方要把中国最优秀的人才,让他们看到另外一个世界,最终能够把中国这个世界变得和最美好的世界一样美好,我们完成这个历史使命。

​ 提问:我也是非常喜欢读书的,在看很多作品的时候本来就非常晦涩难懂,你刚才说你读很难懂的书的时候还反复读,我想问是什么样的心态让你读不懂还可以反复读。

​ 王强:书写出来的文字两种,有力量和没有力量。书有两种,一类是硬性的书,一类是软性的书,黑格尔、康德、尼采、柏拉图这些都是硬书,硬书你要想从中获得养分,唯有一个捷径,就是不断的读,因为你不可能靠一遍,畅销书一遍不用读完你就理解了,这些畅销书和那些真正书籍的区别。所以当你一遍一遍进入的时候……